您好,欢迎来到裕德教育!

会计培训会计培训

021-51079033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上海财会培训 > 上海会计行业经验交流 > 会计职业规划之总会计师的尴尬

会计职业规划之总会计师的尴尬

来源:裕德教育   发布时间:2013-09-28   作者:

  会计与“数(第三音)”分不开,所以英文中干脆以“数”这个动作作为职业名称,会计被称为“Accounting”。西方人把会计戏称为“数豆先生”便是从此而来的。当然,全面负责会计工作的“总会计师”便是“总数豆师”了。

  其实发达国家没有“总会计师”这个职位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一帮美国人与中国的企业谈合作项目,总会计师的英文翻译着实让我头疼,因为在英文中并没有名词与之对应。如果照字面翻译,应该是"General Accountant ”在美国指的是“总帐会计”如果翻译成"Chief Accountant”又是会计主管,翻译成“Finance Director ”咱们的总会计师又不是那么牛的职位。所以每当遇到这个场景时,我要解释很多,实在弄不明白时,只好给他们画个图,标明此人的位置,看图说话还是管用。老外们终于眉开眼笑地竖起大拇哥说“Big Man(大人物)”站在一边憨厚可亲的总会计师,跟着一起谄笑着,全然不知我们在笑什么。

  好不容易弄明白了总会计师,边上还站着一位笑容可掬的“总经济师”我又找不到词了,连比带画,终于让老外们明白了“Another Big Man(又一个大人物)”。我敢肯定老外们至今也没弄明白他们到底“Big”在哪里。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。这大概是“总经济师”在中国悄无声息消失的原因吧。

  中国最早把负责算帐、记帐的人叫“帐房先生”也没有“总会计师”这名称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从苏联引进了“三总师”制度,旧时的帐房先生,穿上了中山装,面前插一支派克笔,便成了总会计师,从此油头粉面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。

  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总会计师一直以不变的姿态应对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。职业系列中能够如此固守的也就算总会计师职业了,是独善其身还是抱残守缺?我们不妨看看外面的世界,也许结论不言自明了。

  在中国与苏联人通过计划经济为所有人安排衣食住行之时,西方人在市场经济的水深火热之中,历炼着各种职业技能。会计这个看似单纯的职业确也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。

 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企业也经历着一次一次的重新洗牌,很多“豆腐店”变成了“托拉斯”原来尽在掌控中的企业,已经大得让所有者鞭长莫及,原来靠创业者维持的企业,苦于找不到“不老药”所有者在暮年不得不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,尽管有一百个放心不下,那也无可奈何。企业交给职业经理管理,如同孩子交给保姆,担心受怕——就成了所有者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。报喜不报忧的信息闭塞,使得企业所有者误判误伤,损失惨重。

  代价让企业的所有者懂得,要想正确决策,首先必须信息充分。投资者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悉心数豆的财务经理,这个职位的关注点与投资者的利益密不可分,于是“财务经理”这个在中国还是“偏房”待遇的职位,在西方企业的所有者眼中成了“红人”成为董事会的“座上客”成为董事会中传递经营管理信息的第二渠道"财务经理(Finance Manager)”这个埋在经理堆中的小人物,便成了"Finance Director”成为公司里不争的“二号人物”。这个改变在中国并没有任何反映,那时候我们还忙碌于各种主义的争斗当中,既没有需求,也没人敢理会。倒是在香港这个被视为“资本主义跟屁虫”的地方,出现了许多“财务董事”,在很多大陆人看来简直是一头雾水,与西方人看中国的”总会计师”一样不明不白。

  在发达国家,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,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被忽视而纷纷倒闭。企业进入了“长得大、倒得快”的怪圈之中。投资者痛定思痛,终于认识到企业的财务安全与企业发展同样重要。投资者们发现,对企业财务安全可能形成真正威胁的不是外人,而是那个座在驾驶室里,手握方向盘,脚踏油门的、充满活力的总经理,寻找一个既有激情又很冷静的总经理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结构制衡成为投资人的首要选择。董事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那位较少激情,偏向保守的财务董事身上,董事会认为他可以对过分的激情进行必要的制控,是“管制刹车”的不二人选,于是在企业这个快车上副驾驶的位置座上就有了"Financial Controller”。

  "Controller”传到香港被翻译成中文,一夜之间“财务总监”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。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“财务总监”在大陆的外资企业也率先出现,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控体系,成为这个职业的最高目标。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被人不明不白地冠上了“财务总监”的头衔,还领到非常不错的薪水,至于其中的职业溯求其实也一知半解。

  如同城里的姑娘嫁到农村总会出些洋相,西方的东西传到中国也是这样,总会被“中国化”的让人偷笑。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“总裁”比“总经理 ”,“总监”比“经理”要“正”得多,也响得很“财务总监”的理念并没有接受多少,倒是“总监”如一顶流行的帽子,纷纷被一些相干或不相干的人戴到了头上,连打扫卫生的阿姨也冠上了“卫生总监”的美名,而 “总会计师”们对“财务总监”这顶帽子,确表现出异常的冷淡。据说,当“财务总监”传到中国时,总会计师们也表现出好奇,多方打听意义何在“海归们”告诉他们“总监”就是“总管太监”本是戏言,也许说到了总会计师们的疼处,伤了自尊,从此与“财务总监”无缘。

  这个“据说”当然是戏言,一笑而过。有人说其实名称不很重要,关键是把事情做了。我确不以为然,名称其实是衰老程度最直观的标志,一个名字一个时代“总会计师”这个称谓的不变,多少也折射出这个职业的“衰老指数”。我曾经在财务队伍中进行过若干次团队角色测试,不管是什么企业,也不管什么岗位,在“创新能力”上的得分最低的是财务队伍,不同的单位得出如此相同的结论,难道与几十年不变的“总会计师”没有关联?一个银行柜员贪污上百万,一个支行长向国外转移上亿元,一个库管从金库中汗流浃背地背走4700万现金的时候,难道与总会计师们的拒绝新生无关?

  每当我接过总会计师们递过来的名片,我会不经意地翻开有英文的一面,名字下面赫然印着"Financial Controller”更有甚者"CFO”也跃然纸上,总是让我想起瓜皮帽后面那个猪尾巴似的小辫子,是时髦还是复古?不得而知。